王昭君-汉元帝,班婕妤-汉成帝,赵飞燕-汉成帝,阴丽华-汉光武帝,班昭-汉和帝,刘兰芝-汉末
王昭君-汉元帝
作为落雁的,王昭君,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她出生时恰逢汉朝盛世,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被选入宫。当时宫中美女众多,汉元帝每次临幸前都会让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来选择对象。但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五年的时间里,王昭君不断的学习写字,研习音律与绘画,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后世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正是表达了王昭君这种落寞的心情。
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而未被临幸的王昭君则主动请缨。当汉元帝看到天资国色的昭君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有司彻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对这件事,后人自有评说。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正象王安石所讲:"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蓬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后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
王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关于昭君出塞的人生命运,历来评价颇多。比如杜甫有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则言: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班婕妤-汉成帝
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极一时之盛。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和东汉的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又擅长音律,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汉成帝曾造了一个很大的辇车,以便与班婕妤同车出游,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当时王太后听到班婕妤以理制情,不与皇帝同车出游,非常欣赏,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婕妤好与春秋时代楚庄工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
然而好景不长,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那里经得起后宫里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缮就一篇奏章,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或许这首诗并非那么著名,而后世的纳兰性德则有一首更为著名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木兰花中,最为著名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便是来自班婕妤的典故,她的这首《怨歌行》,其中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而后世也就多以此感叹被背弃的感情。
此后班婕妤寄情文学,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正如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至必传于后于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世间的得失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算得清楚的。
她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顾影自怜,自己爱惜羽毛,而摒绝繁华,效法古代贞女烈妇,甘愿幽居长信宫中,孤灯映壁,房探风冷,想起旧日与皇上的恩爱之情,不觉珠泪飘零,令人肝肠寸断,一个接一个的白昼,一个接一个的夜晚,无情地吞着花样的年华,最后写到只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埋骨故乡的松柏这下。饱含无限的凄枪情怀,使人不忍卒读。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当时的人都说班婕妤侍君不逾礼法,可与周宣王的姜后鸡鸣戒旦,前后媲美,可惜汉成帝沉迷于酒色,远离了班婕妤的规劝及影响。可是世间虽有班婕妤,却已无周宣王。
赵飞燕-汉成帝
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
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
"瘦燕肥环",瘦燕就指赵飞燕。赵飞燕和她的孪生妹妹赵合德生在江南水乡姑苏。赵飞燕原名宜主,只因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概,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她妹妹赵合德风姿迥异,生得体态丰腴,玉肌滑肤,美艳妩媚与赵飞燕不相上下。
她们的母亲是江都王的女,嫁给中尉赵曼,暗中与舍人冯万金私通而生下二女,将她们丢在郊外,居然三天不死,以为命大福大,才又抱回抚养。
由于赵曼死得早,赵氏姐妹早年也备尝艰辛,母女三人从姑苏一直流落到京师长安。汉代自高祖开国以后,历经惠、文、景、武四帝,文治武功,卓有绩效,但从昭、宣开始,霍光秉政,到元帝时,外戚王氏开始独揽朝纲,汉成帝十九岁继位,大权旁落,落得个清闲自在,深宫内院,日日醇酒美人。
不久,赵氏姐妹便被有钱有势的富平侯张放罗致府中,充任歌舞姬,开始卖笑生涯。赵飞燕能歌善舞,通音律,晓诗书,妖娆媚艳。入宫后初时封为婕妤,在她进宫半年之后,赵合德也被引进宫来,受到汉成帝的宠幸。赵合德入宫数日,也被封为捷妤,两姐妹轮流承欢侍宴。不但后宫莺莺燕燕被抛诸九霄云外,就连原先宠爱有加的许皇后与班捷妤,也被冷落一旁。后来在宫廷斗争中,许皇后被收回后印,废处昭台宫,班婕妤也激流勇退,匿居长信宫中侍奉皇太后去了。
永始元年,也就是赵飞燕入宫两年之后,终于被册立为皇后。赵合德也被封为昭仪,两人并得宠幸,权倾后宫。
相传赵飞燕在湖中起舞,忽然一阵风来,赵飞燕衣袂随风飘舞,大有御风而去之势。汉成帝一时情急,连忙命冯无方拉住皇后裙角,只听得"吱啦]一声,薄如蝉翼的裙幅已被扯下一片。自此以后,宫中佳丽都将裙后留一缺口以为时髦,名为"留仙裙",直至今日妇女的裙后开叉,仍然是汉宫服饰流传下来的规格与习惯。其实所谓的流行或许常常源自偶然。
后来汉成帝将宠爱放到了赵合德身上,赵飞燕倍感孤独无聊之余,竟然与人私通,后来更近肆无忌惮。直至宫庭之中,尽人皆知;朝堂之上,也窃窃私议,只有汉成帝被蒙在鼓里。光禄大夫刘向看到赵皇后如此秽乱,实在忍无可忍,但又不便明白指出,只好费了许多功夫,引经据典,搜罗昔时贤后贞妇,兴国保家之事,写成了一册《列女传》。呈献汉成帝作为讽劝,力斥孽嬖为乱亡之征兆,以盼望朝廷有所警悟。汉成帝嗟叹至三,频频予以嘉勉,但就是不讲实质性的话,也终究未因此做出实际的行动,但是刘向的《列女传》却因而流传下来。
汉成帝在位期间,正是汉朝由外戚掌权的时间,先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兄长王凤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名义辅政,王凤死后又由他的弟弟王音自代,这时成帝已经三十,在位十一年。另外还有"五侯",平阿侯王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所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另外王太后还有一位早死的兄长王曼不曾封侯。他的儿子王莽,沽名钓誉,后来竟窃得了汉室江山。
汉成帝绥和二年春天,成帝驾崩。王太后谕令王莽会同丞相、御史查究皇帝起居发病状况,赵合德方寸大乱,羞愧不已,饮药自杀,算是保全了最后一点尊严。赵飞燕被打入冷宫,寂寞而终。
从某种意义讲,赵飞燕姐妹不自觉地担当了外戚王氏夺刘汉政权的工具。就她两人而言,入宫见妒,不得不采取自保的措施,属于人之常情,终其一生,并未干预朝政,也未谗害忠良。只有毒杀有孕宫妃,断绝皇嗣,才是她们不可饶恕的罪过。成帝死后,只好由侄子继位,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夺刘汉政权,改国号为"新。"
阴丽华-汉光武帝
阴丽华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王莽新政期间,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后来"绿林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政权。
后来刘秀成帝,由于阴丽华的请辞,并没有阴丽华为后,而是立郭氏为后。直到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班昭-汉和帝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昭给和帝上书,为班超乞归。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而很多思想就是从此流传,比如德、言、容、工四行,贞女不嫁二夫。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明帝,四十八岁,再次是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刘兰芝-汉末
这应该是借由民间的传说,而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就像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那样,不过因为它们距离今天更为接近,当然最后的化鸟之说也显现出传说的神化。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
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母亲的意思。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决的态势,哭得象个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恼。
分离时,二人指天发誓,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亲望着回家的,"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摧。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情暴燥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不久,在哥哥的安排下,再订了一门婚事。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分,那声声马嘶,也就是他心中的悲呜。眼见门前已经搭好了"青庐",那是以大幅布幔搭成的帐幕,是新娘出阁前的一晚用来过夜的。见到刘兰芝,焦仲卿气急败坏地说:"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刘兰芝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向了。"刘兰芝哭着跑回青庐,焦仲卿也拨转马头,万念俱灰地踏上归途,世上万般辛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一位民间诗人就此写成了一篇《孔雀东南飞》的五言诗,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兰芝的形貌作了这样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说到她的服饰,作了这样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
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而今银幕上与舞台上,仍然不断的在搬演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能够赚人热泪,可见其不朽的因由,断非偶然或浪得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而琼瑶式的言情小说,与这是否有些神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