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

二晋卷

2009年5月5日 阅读(310)

梁绿珠-晋武帝 荀灌娘-晋 祝英台-东晋孝武帝 苏若兰-东晋 谢道韫-东晋  

 

梁绿珠-晋武帝 

绿珠的故事,也是蛮让人感叹的,让我想起了之前的桃花夫人,历史还蛮有戏剧性的,之后到了唐朝竟然又发生了一段类似的故事。 

梁绿珠系边陲地区的白州人,生于晋武帝秦始年间,白州有白江,水木清华;有日博山,钟灵毓秀。晋武帝攫夺了曹魏的天下,鉴于曹魏之所以覆亡,是因为没有宗室的力量来夹辅王室,因此大封司马子弟二十多人为王,授以兵权,以作为皇帝的屏藩,不料却种下了骨肉相残以及胡人作乱的祸根。历史上著名的"晋代八王之乱"砍砍杀杀扰增了十六年。就在这十六年纷乱之中,帝京西郊的金谷园中,出现了一幕美人坠楼殉情全节的凄美故事,为乱七八糟的西晋历史,凭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石崇的爱姬绿珠。 

晚唐时的杜牧写的两首诗,引出了中国的一段美丽的传说,就是西晋美女绿珠的凄美传说。 

    繁华散尽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细柳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说到石崇这个人,原系世家子弟,承祖先余荫,曾任荆州刺史,凭着长袖善舞的钻营及心狠手辣的个性,一方面结交权贵;一方面贪赃枉法,甚至有人说他在荆州刺史任内,除凭恃权势和地方之便,强取豪夺外,甚至劫掠客商。遂至金银如山,珍宝无数。待至卸任以后,在洛阳城郊金谷渊中,耗费巨资构筑亭台楼阁,栽种奇花异草,养鱼植荷,蓄猿饲马,命名为"金谷园",过着人间天堂的幸福生活。根据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的记载。石崇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可见当时石崇生活的奢华。

 关于他也有很多传说,他的父亲是晋武帝时出名的宠臣石苞,石崇是石家的老幺。史书上说他小时候就很机敏而且勇敢多谋略。他的父亲石苞临终前分财富给自己的儿子们,就单独不给石崇。石崇的母亲觉得奇怪,人家说十指连心,哪个都应该一样的疼。怎么丈夫就不给自己儿子财产呢?于是她就提醒老头子说“崇儿也是你的儿子,怎么就不给他一分呢?这样有失公允”。石苞却是回答道:“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却是能够独立。”

 果然,石崇长大后成了西晋时的首富。历史上有名的石崇与王恺斗奢的故事也就是这个石崇。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王恺以为是天下至宝,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却嗤之以鼻,漫不经意地用铁如意敲击,结果三下两下被打得粉碎。

 王恺大惊失声,继而勃然大怒道:"击碎吾宝,何嫉妒之甚也?"石崇却心平气和地说:"不必紧张,照原样赔偿你就是了!"于是命仆从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罗列在桌子上,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恺看得目瞪口呆,随便抱了一株,惘然若失地离开了金谷园。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石崇为人骄横而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将美色和财物炫耀于人前,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晋武帝太康初年,石崇奉命出使交趾,也就是今日的越南,途经白州,夜宿双角山下的盘龙洞畔,适值月明之夜,馆舍沉寂,遥见槛外有湖,映月如镜,遂漫步月下,忽闻笛声悠扬,循声寻去,见有数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笛声婉转,舞姿曼妙,遂暗暗记在心里。这次出使,又是满载而归,特地赶到白州双角山,以明珠十斛,聘得数女,其中能吹笛、能唱歌、又能舞蹈、且艳丽出众者便是梁绿珠。

 梁绿珠也颇有才情,石崇让绿珠吹奏《明君》曲,她又自制新歌:“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尘。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词意凄凉婉转,其才情亦可见一斑。

 西晋是历史上,外族侵扰尤甚的时代,到了后来匈奴兵攻破洛阳将城中洗劫一空,就连皇帝晋怀帝也被捉了。侥幸存活的大臣们立了晋憨帝,又被石勒等人攻陷。晋朝也开了个先头,两位皇帝被少数名族所俘虏(另外一个是北宋的靖康之耻)但是晋朝因为经历了八王之乱,刀兵连年,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统治者穷奢极欲,纵容手下人为非作歹,横征暴敛。民间多有怨言。原本就是经历过三国长期战争与动荡的中原大地,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哪里经的起如此的折腾?所以晋是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实际上却是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石崇是个爱慕虚荣的人,他与当时的名士左思(也就是写洛阳赋)的那人,潘岳(这也是个有名的人物,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刘琨,贾谧等人结拜号称二十四友。其实就是拉帮结派。虽然说结成了诗社,但是其中写的文却大多是靡靡之文。而石崇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都会叫绿珠出来跳舞唱歌以劝酒,见到绿珠的客人都是差点丢了魂魄。而绿珠却也因此以美丽闻名天下。

 当时的石崇是功臣石苞的儿子,而且颇有从政能力,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很是器重,所以当时的石崇虽然举止骄横,却也过得太平。但是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的晋惠帝是个典型的白痴,而且是个妻管严。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

 八王之乱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赵王司马伦以贾后毒死皇子司马遹为借口,起兵诛杀贾后,在做了几个月的宰相后,第二年干脆废了惠帝,自立为帝,出禁惠帝于金墉城,也就是魏元帝禅位于晋后徙居的地方,也可说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谓人间真理,司马伦当上皇帝之后,昔日的旧属便都成了洛阳城中的新贵,到处占房、榨财、掠色、弄权,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有一个叫孙秀的,原来是潘安府上的小吏,其人鄙借,不容于潘府,等到转投入赵王府中之后,狼狈为奸,相得益彰,颇受宠信。司马伦称帝后,孙秀也水涨船高,官居中书令,倚仗司马伦的势力,为所欲为,作恶多端。听说金谷园中有艳姬绿珠,能歌善舞,美慧无双,于是派人向石崇乞请割爱相赠。

 绿珠是石崇最宠爱的舞姬,哪里舍得送人。当孙秀派人上门索要时,石崇勃然大怒说:"绿珠是我的爱妾,怎能相赠?"但石崇深知孙秀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于是想对策,竟铤而走险,差人邀外甥欧阳健与好友黄门侍郎潘岳,火速前来金谷园中议事,准备联合汝南王司马允,密谋杀掉司马伦。后来事情失败,司马允遇害,赵王司马伦志下令严素余党,于是石崇、欧阳健、潘岳等均在收捕之列。孙秀带领大队人马,来势汹汹地将金谷园团团围住。石崇正在崇绮楼上与绿珠开怀畅饮,忽闻缇骑到门,料知大事不妙,便对绿珠说:"我今因你获罪,为之奈何?"

 绿珠涕泣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踊身一跃,石崇慌忙拦阻,仅捡破一片衣裙而已,再看楼下已经是血肉模糊,不忍卒睹矣!石崇垂泪道:"我罪不过流徙交广而已,卿又何必如此呢?"喃喃自语,伤心不已,但已于事无补了!可见当时的石崇,还生活在以前的光环下,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倒是绿珠却深知到此已无力回天了。

 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左司朗中乔知之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的遭遇,因此借着绿珠坠楼酬知己一事,状写心中的怨悔,而写成《绿珠篇》的诗: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无复比,此时可爱得人情。

  君家闺阁未曾难,尝持歌舞使人看;

  富贵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面伤红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石崇就刑前长叹:"奴辈贪我家财耳!"

 押送的小吏应声道:"慢藏海盗,冶容诲淫,古有名训。早知财足害身,何不散结乡里;而红粉诱人,更不可刻意眩示于人,以自取羞辱!"实乃金玉良言,可惜悔之晚矣。

 与石崇一起被杀的还有欧阳健,潘岳。石崇被杀后十多天,司马伦终于被推翻,孙秀也被吏士们挖出心肝而生啖之。石崇与绿珠死后,金谷园仍然存在,时人为了吊唁绿珠的节义,都喊崇绮楼为"绿珠楼",以示对她的怀恩。绿珠有得意弟子宋袆,国色天香,善吹笛,能歌舞,后为晋明帝所得。金谷园几经更换主人,园中的风光仍然不减当年,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园中,遥想当年绮丽的风光,"兰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抚;自作明君辞,还教绿珠舞。"对于石崇的善于享受人生,向往不已。而"绛树摇歌扇,金谷舞筵开;罗袖拂归客,留欢醉玉杯。"更加令人陶醉怀想。至于"绿珠含泪舞,孙秀强相邀;一跃坠王楼,花钿无人收。"就未免使人啼嘘不已了。正是古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荀灌娘-晋  

平剧及地方戏剧中都有"荀灌娘突围搬救兵"一出戏,虽然稍嫌渲染夸张,大体仍然不脱离史实的记载,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当时驻节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内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 

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如火如茶的战斗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大获全胜。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足传者即可俯仰无愧,何况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子,竟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复以奋不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千千万万的军民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实非偶然幸致。

 

祝英台-东晋孝武帝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以投鞭止流之势,动员百万人马,大举攻晋,东晋宰相谢安边下围棋边指挥晋军反击,区区八万之师,竟然在他的侄儿谢玄的巧妙运用下,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从此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此站中,因以少胜多而在历史上著名,而整个过程则可以用投鞭断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折屐齿来概括。同时通过战争的胜利,终于使汉文化得以保全,否则前秦胜利,对于汉文化传承来说,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影响。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年。祝家也是由于北方出现"五胡闹中华"的局面而南迁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今天江苏南部,在一处荒僻的梅溪源头聚族而居,人们都把这里称之为祝家庄,传到祝英台已是南迁之后的第四代了。

 祝家的上两代曾经数度为朝庭效力,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军北伐中原,并且收复了原来西晋的都城洛阳,一度进军陕南。祝英台的童年时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慨的闺阁人物,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满十四岁而已。

 正是在游学期间结识了梁山伯。三年之后,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后来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贸城县令,贸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宁波。宁波在甬江与姚江汇流的地方,距海约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无滩险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到了唐代,这里成为日本人入贡和贸易的要道。东晋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与海外来往,然而商衢繁荣,舟揖辐辏,已经颇具大商埠的气势了。宁波在宋代以后,成为对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历代古迹甚多,至今江浙一带,所具有的商人气质,我想大概也是历经千年的熏陶,才形成了今日的民风。 

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彩。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多情,双方家长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瞑,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约是龙卷风加上地震凑巧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凑在一块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著名的清代大词人,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情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钧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忠义王庙进香。

  

苏若兰-东晋  

东晋时代,北方被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占据,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共建立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对峙时期,南方文物鼎盛,人才辈出,名垂青史的忠臣义士、才子佳人犹多;北国则沉陷于互相攻伐,战火连天中,几乎数不出什么著名的人物,除了前秦的宰相王猛,文韬武略,辅佐苻坚统一了北方,从而垂名史册外,再就要算是才女兼美女的苏蕙了,她的扬名则全在于那副玄妙的"璇玑图"。 

而南方多才子佳人的缘故,与南迁也有莫大的关系,南迁者大多是当时有名望有势力的士族,从晋开始,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南迁,从而使大量的当世之才聚集在南方,江南的繁华也因此开始。 

苏蕙,字若兰,前秦始平人,生长于一个当地的一个富实人家,她肤色细腻,明眸皓齿,举止娴雅,完全象一个江南女子一样秀美。她不管屋外纷飞的战火,一心沉醉于诗词歌赋之中,性情与当时热衷于玩枪弄刀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全部寄托在诗文之中。她的诗文辞句清雅,情感浓郁,表达方式往往又玄秘莫测,所以她的才华几乎就没人重视,她从未遇到过一个能与她谈诗论文的知音。由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自怨自艾,孤芳自赏的心态,恰恰就象一株空谷中的幽兰。 

到了婚嫁的年龄,她毫无选择地嫁给了前秦安南将军窦滔。谁知这窦滔将军,生来一介武夫,骑马射箭、玩弄刀枪倒是十分在行,而对苏蕙,除了喜欢她的美貌外,至于什么文才诗意,他可是一点也无法欣赏。苏蕙大失所望,因而也愈加地落落寡欢。后来窦滔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 

后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当时苏蕙正为赵妾的事情生气,赌气说不去。这话正中赵阳台下怀,她极力怂恿窦滔,说苏蕙不去就不必勉强。于是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了。 

苏蕙独自守在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到寂寞难耐。丈夫在身边时,不太能感觉出他的多少好处来,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真是一日夫妻百日思啊!她不由得有些悔恨当初的负气了。悔恨之余,她便夜以继日地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一天,她心不在焉地把玩着一只精巧的小茶壶,壶身上绕着圈刻了一圈字——"可以清心也",她玩着玩着,忽然发现这五个字不论从那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一句颇有意趣的话。于是灵感顿至,她设想可以利用这种巧妙的文字现象,来构成一些奇特的诗。 

这时,她正有满腔的幽思和深情想有抒发,现在又找到了这种奇巧的表达方法,于是废寝忘食地进行构思。构思既成,她又费了好几个月的工夫,把诗织在锦缎上,这副锦缎长宽都是八寸,上面织有八百四十一个字,分成二十九行,每行也恰是二十九字,每个字纵横对齐;这些文字五彩相间,纵横反复都成章句,里面藏着无数首各种体裁的诗,诗意多为倾诉她的思念之情。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当然,其中也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知其中有何含意,可对诗文不甚通解的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当即,窦滔派遣了一批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日深,窦滔也渐渐跟着苏蕙学习诗词,两人常常一同流连于诗词的海洋中。 

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传抄,试以句读,解析诗体,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璇玑图"流传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唐代女杰武则天,就"璇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颜。 

总计八百四十一字,没有标点的"璇玑图"全文如下(读时须排列成横竖各二十九行的方阵):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贤

       惟圣配英皇伦匹高飘浮江湘津伤嗟情

       家明葩荣志庭闲乱作人谗佞奸凶害我

       忠贞桑凶慈雍思恭基河惨叹中无镜纷

       为笃明难受消原祸因所恃滋极骄盈榆

       顽孝和淑自为隔怀怀伤君朗光谁终荣

       苟不义姬班女婕好辞辇汉成薄浸休家

       贞记孝塞慕所路房容珠感誓城倾在戒

       后孽嬖赵氏飞燕是生景谗退远敦贞敬

       殊增离旷帏饰曜思穷荧犹炎盛兴渐至

       大伐用昭丹青昭愚谦危节所是山忧经

       遐清华英多苍形未在慎深虑微察远祸

       在防萌西滋蒙疑容持从梁心荒淫忘想

       感所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

       林光流电逝推生民堂妃闺飞衣谁追何

       思情时形寒岁识凋松想居叹如阳移收

       施为抵差士空后中奋表为相如感伤在

       劳贞物知终始咎独怀何潜西不何谁神

       无感惟自节能我容声将自孜君想颜衰

       改华容是与女贱曜日日激与通者旷思

       兴厉不歌冶同情宁孜侧梦仁贤别行士

       念谁贱鄙翳白无愤将上采悲咏风樊叹

       发观羽缠龙旗容衣诗情明显怨衰情时

       倾英殊衰殊身节菲路和周楚长双华宫

       忧虎雕饰绣始璇玑图义年劳叹寄华年

       有志饬忘葑长音南郑歌商流徵殷繁华

       观曜终始心诗兴感远殊浮沉时盛意丽

       哀遗身藏召卫咏齐曜情多文曜壮言无

       平苏氏理往忧岁异浮惟必心华惟下微

       辞日思慕世异逝倾违荣感体悯悲窃河

       摧伯女志兴荣伤患藻荣丽充端此作丽

       遐硕翠感生婴漫丁冤诗风兴鹿鸣怀悲

       哀谁游倏无一俯忧作已声窃广路人粲

       我艰是漫是何桑翳感孟宣伤感情者颓

       然盈体仰情者处发淑思透其威情惟忧

       何艰生时盛昭业倾思永戚我流若不中

       容何成幽曲姿归迤颀蕤悲苦怀思苦我

       章徽恨微玄悼叹戚知沙驰亏离仪赀辞

       房秦王怀土眷旧乡身加兼愁悴少精神

       通幽旷远离凤麟龙昭德怀圣皇人商游

       桑鸠扬仇伤荣身我乎集殃愆辜何因备

       所明径殊孤乘雁为激阶阴巢水悲容仁

       尝苦辛当神飞文遗分归贼弦西翳双激

       奸摧君深日润浸思罪积怨其根难寻

       均物品育生施天地德贵平均匀专通身

       粲妾殊翔女楚步林燕清思发离滨汉之

       步飘飘离微隔乔木谁阴一感寄饰散声

       应有流东桃飞泉君叹殊心改者惑匿亲

       闻远离殊我同衾志精浮光离哀伤柔清

       厢休翔流长愁方禽伯在诚故遗旧废故

       君子惟新贞微云辉群悲春刚琴芳兰凋

       茂熙阳春墙面殊意惑故新霜冰斋洁志

       精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璇玑图"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竟然能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诗来,读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 

一副深情玄妙的"璇玑图"的意韵,决不是一篇短文章能讲得清楚的,若想领会其中奥妙,只有自己会心品味,方能渐至佳境。它实在是中国文字深奥、古奇、优美与艺术化的最佳诠释。 

一副"璇玑图"使才女苏蕙名声大噪,千古称奇。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蕙,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 

后来,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璇玑图"创作诗歌,以与苏蕙平分秋色;但最终除了作出一些"回文诗"外,仅有宋代大学士苏轼创造的一种"反复诗",尚有一些"璇玑图"的意韵,全文排列如下: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仍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 

很崩溃,这女子太猛了。 

 

谢道韫-东晋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谢道韫很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情,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温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 

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侯,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城破后,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谢道温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会稽城破之时,仍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令人称赞。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温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侵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

You Might Also Like